美國房子裝修:警惕這4大坑

許多華人家庭在美國買了房之後,想要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家,就都會有裝修翻新的需求。無論是翻新舊屋、局部改造,還是整體重新設計,裝修都是一筆不小的投資,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各種坑裡,既傷神又傷錢。幫大家整理出在裝修過程中最常見的錯誤,希望能為我的客戶朋友們規避掉這些坑。

1. 制定裝修預算時忽略「隱性成本」

許多屋主一開始會設定總預算,但沒預留緩衝。實際裝修過程中,常會出現以下「隱性費用」:建築師或設計師費、City申請費用(如permit)、檢查通過失敗的返工費、額外材料損耗、材料升級、搬遷費等。

所以我會建議,在設定總預算時應預留至少15%的彈性空間並要求承包商提供項目明細及可能變更的項目列表。

2. 設計很重要,但是「施工」更容易出問題

設計再美,遇上手藝差的工人,結果只能慘兮兮。選對施工隊,是裝修成功的一半。建議你不要貪便宜隨便找人,尤其涉及到水電、拆牆等工程時,一定要找有執照、能辦permit的專業團隊。

在美國,常見的工人分三類:白人、墨西哥人、華人。白人工匠技術穩、負責任,但報價常高得驚人。墨西哥工人價格實惠、執行力強,但穩定性較差,今天還在,明天可能就改行了。華人工人則多半報價親民,但有時中途亂加價,或者越做越挑活。因此,最理想的方式,是找有執照、會管理、由華人負責的裝修公司,統籌三方資源並配置項目經理,確保工期與品質

3. 警惕「報價與溝通陷阱」

很多人光看報價單就頭大,其實只要掌握一點——先問工期,再看材料。 材料價格透明,但人工才是最大變數。若報價人能清楚解釋施工流程與工期安排,代表他管理能力到位。同時,觀察對方是否有「站在你角度省錢」的服務意識。例如:浴缸還能用就不建議更換,牆內水管老舊才建議換,這種人值得合作。

材料選擇也暗藏陷阱。名牌不一定耐用,Home Depot 也能挑出CP值高的好物。還有,一定要警惕「大改格局」的建議,一動水電位置,費用立刻翻倍。

4.「切勿衝動」,頻繁變更施工內容 

許多屋主在Pinterest或YouTube上找到心儀的設計圖後,急於套用,但忽略了居住習慣、家庭成員需求與實際房屋結構。例如:開放式廚房雖美觀,但若常煎炒烹炸,油煙問題會很嚴重。特別是在施工過程中臨時改變設計或材料,是最常見的裝修失控的原因之一。每一次變更都涉及材料退貨、重新訂購、人工調整等,這不僅拉長工期,還容易產生糾紛與額外費用。

因此,在動工前就要將設計、材料、顏色、品牌與尺寸確認完畢,必要時先製作樣品。避免在施工期間因一時衝動而大幅更改。

美國裝修不難,難的是避開這些常見地雷。記得,理性選工、聰明談價、有備而裝,才能真正「裝」得安心又開心。如果大家對裝修還有疑慮,歡迎隨時聯係我們,為大家提供免費的建議。